查看原文
其他

电池专家最新会议纪要2021-11-12

小K侃有色 小K侃有色 2022-10-03

调研时间:2021/11/12

本文转载自网络

文|首创期货张小凯有色金属研究团队

上期所优秀有色金属产业服务团队,您值得拥有!

公众号小k侃有色原创,转载请联系授权!

号外重大事件

1、本公众号开通微信交流群,请添加我的微信:amssjackye,赐予名片,拉其入群,获得第一资讯、灵感、策略。

2、本人已开通扑克投资家圈子-小K侃有色,小范围交流,欢迎来交流。

3、为了保持公众号的活跃度,本公众号决定放开投稿权,如有好想法好文章,请速与我联系,第一时间发表,广而告之。


介绍

1. 特斯拉松下4680对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影响:

去年9月份发布,说法是颠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产品。但从行内人的理解,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,因为特斯拉最早的18650-18mm直径,65mm高度的圆柱电池,和笔记本电脑电池是一样的,把成干上万个电池串并联放在电车里。后来发布的21700-直径21mm,高度70mm ,单体能量更大一些。而4680就是进一步做大,直径46mm,高度80mm,依然是圆柱电池,大单体。单体能量提升5倍,续航里程16%,输出6倍,成本降18%。降本是通过增大单体电池的容量,来降低后期封装、电池管理和冷却部分的成本一因为单体更大,封装减少,冷却更加简单。功率提高6倍,主要是用了无极耳的技术(极耳是正负极出来的引线),通过电极两端的铜覆导电材料,来直接导电,因此接触面接更大,内阻减少,输出功率提升;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
从电池本身来看,对国内电池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冲击性的,因为国内大部分是方形电池(市场占比80% ),如宁德和国轩都是方形电池,圆柱和软包在国内市场占比仅各为10%。方形电池的集成度更高,因为可以紧密堆积,但对应的是冷却系统要求更高,因为电池距离更近,散热难度增加;特斯拉是用水冷技术,国内大部分是用风冷技术,因为国内的水冷还没做到特斯拉的水平。

整个续航里程提高16%,其实也不算特别大的提升,因为国内的电池每年续航里程也在提升,只是技术路线不同。国内没必要追随这个4680的路线,因为其也会出对应的电池管理和冷却系统来配套,而国内主要是以方形电池为主,体系也很成熟,不比圆柱电池差。能量密度不可能提高5倍,因为只是单体做大了,从能量密度角度看是相当的,最多提高了一点,只是容量提高了5倍。

因此综合来说,对国内电池领域的影响没有那么大。国内的方形电池也能做到大容量,如宁德时代有了40ah和60ah , 一个电池是几十个4680的容量。

2. 钠离子电池技术:

近几年较热的电池替代技术,钠电池和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一样,只是将锂替换成钠。

钠离子的个头比锂离子大,正负极间迁移没有锂离子那么容易,因此对正负极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且其元素本质(电化学位低),导致比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低。但钠离子资源丰富,量产后成本可以做到更低。因为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每年成本都在上升,如果未来包括储能领域都用锂电,锂资源不够用,成本较高。而钠矿的丰度是锂的1000倍。问题是钠离子是新的技术,不是很成熟。

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正极:层状金属氧化物(钠锰氧,钠镍氧,钠钴氧);磷酸盐体系;普鲁士蓝体系(有机物正极材料)。我们认为层状材料是最容易实现量产的正极材料体系。

负极传统锂电用的是石墨,而钠没办法嵌入石墨,但可以嵌入硬碳。硬碳的成本和石墨差不多,成本在负极不增加。

隔膜变化不大,六氟磷酸锂换成六氟磷酸钠(成本也低一些),添加剂有一点不同。有部分可以用高氯酸钠,比六氟磷酸钠成本更低。

集流体锂电正极用铝箔,负极用铜箔,钠电正负极都可以用铜箔,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。

制造工艺上讲,基本和锂电一致,如果大规模生产钠电池,可以用锂电的生产线,没有太多的重置成本。

钠离子最大的优势还是成本,而在高端电动车等这种空间受限的场景,没法和锂电比。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大规模储能,低速车如物流车,小型除草机等;包括一些低端车,如重卡等对重量没有要求的场景。

最大的问题还是技术不是很成熟,材料还没有形成很成熟的体系。虽然普遍认为金属氧化物正极最有前景,但具体元素组分是什么,还没有定论,现在有几家在尝试产业化,但目前其组分都不太一样,还需要1-2年去实践。负极的硬碳,也还没形成产业链和量产的上游厂家,尚未形成规模化。因此正负极材料的产业链还需要完备。

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,做的好的可达循环1000+次,和锂电比还是有差距。锂电存在的安全问题,钠电也都存在,因为材料体系相似。

国内做钠离子电池做的好一点的有:宁德时代,中科海钠(中科院物理所孵化)和钠创新能源。钠离子未来肯定在很多应用场景可以取代锂电,但还要3-5年去完善产业链和材料。钠创新能源投资15亿,年产8万吨的产线,这对整个产业来说,是一个好消息。


Q&A

Q1

更大产业的角度,宁德时代、LG、松下等从市场和规模是否有大致的了解。中国电池各方面供应完善,这么大的产业他们会心甘情愿的让岀吗?

从全球锂电池的生产商和市场格局来看,目前国内十分有竞争优势,因为国内产销占全球50%以上。从国际市场来看,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场(不含中国),LG化学和松下大概各占30%,三星SDI占10% ,宁德时代排第四(约9% )。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有提升,如宝马等也开始使用,未来预计有进一步提升。在国内,宁德时代绝对龙头,占50%。整个市场看,宁德时代大部分市场在国内,但凭借国内市场,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占率也到了第一。技术上讲,国内的龙头电池企业技术也不比海外差,只是技术路线不一样。宁德的方形和松下的圆柱各有优劣,没有好坏之说,只看谁能做的更好。16、17年的时候,高端电池国内比海外龙头还是有差距,但这几年已经追上来了。也因此宁德这几年在保证国内市占率的情况下,海外市占率也是在提升的。

Q2

是否最终电池会走向性能差不多,和无差异的大宗商品类似,拼价格、规模和管理能力?利润会下降?如果技术上没有什么突破,投资人为什么这么追逐这些尚未量产的新型电池公司?

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,每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技术特点并不是同质化的竞争,只是看每家的技术特点发挥到什么程度。现在也不断有电池的创新出来,如刀片电池等,各家也在投入硏发。未来还是看哪家公司能不断的提升能量密度,以及在封装、管理、冷却等方面有不断地突破,这是看其有没有竞争力的地方。

动力电池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,一般的公司很难因为大量资金的投入就能直接把市场接进来。

市场新闻不断会有新技术新闻出来,有人投资说明是有潜力的,但最后能不能实现很难去讲。

要在锂离子电池上面要有很大的颠覆性的突破,没有时间积累,直接从无到有,以个人的经验来看是非常难的。从现在的技术路线方面去循序渐进的突破是更为靠谱的。

Q3

钠离子电池循环次数1000次,这相较锂离子其实非常差,如何使用?

现在的材料没有完全确定,锂电的正极是三元(NCM或者NCA );钠电应该是要以锰基为主,替代一些铁/镍/钴。我们也做过铁锰/镍锰/钴锰基的电池,现在实验室最好能做到1500-2000次的水平,大致和现在的锂离子电池相当。如果期望钠离子电池循环上万次,目前我们看到的结果是,从现有的材料体系上难以实现的。因为钠离子体积比锂离子大,其
在正极嵌入脱出多次,会导致正极结构不可逆的变化,要维持这个结构的稳定还是很有挑战的。随着技术的优化,我们相信循环寿命能有进一步提升,最终做到和锂离子电池相当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。如果使用磷酸盐体系,其循环寿命可以更高一些,相较氧化物体系,有可能到5000次或者上万次,但这个体系的问题是能量密度低,要看取舍了。

Q4

实验室才能做到循环2000次,是否离商业化还远?宁德储能的循环能做到12000次,其和LFP比能量密度低,那其有什么优势?

如果用磷酸盐体系的钠电,也可以做到上万次。能量密度只是略低,低20%左右。

Q5

单GWH的隔膜用量,圆柱和方形比差多少?

相当的,体积没有太大变化。

Q6

硬碳的生产厂商还是现在的负极厂商吗?别的产业不用硬碳吗?

现在还不知道,因为目前还没有大规模量产硬碳的企业。硬碳目前用的比较少,有些工业可能用到,但用量都不大,不像电池产业这样需要上万吨。而且如果针对电池做硬碳,可能还需要一些工艺上的优化。

Q7

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?

主要特点是把电解质换成液体,更稳定,节省成本并减轻重量。原来电解液占到20%的重量,同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都提升(因为很多起火燃烧都是因为电解液)。问题是技术上不成熟(成本还未完全降低。

技术上,固态电池从正负极材料上可以用现有体系,主要是固态电解质方面,目前为止还未有哪家能实现和现在的电解液同样效果的。氧化物:结构稳定,但离子传导率低。硫化物:离子电导率高(比电解液低一个数量级),但化学结构稳定性差,导致容量衰减。

现在很多企业不做全固态,而做半固态或准固态,通过这种折中的方式,有一些效果,但还没达到大规模量产的能力,且这种做法使得成本也很难降下来。我认为固态电池要成熟商业化,还要5-8年。固态电解质的材料体系还没有确定,因此最后的成本也不好说,现在来看成本很难降到很低。因此固态电池是一个电池方案,但未来能不能大规模取代现在的锂电,还是画个问号,关键还是看固态电解质的材料是否能有突破。

Q8

铁锂和三元的比较,今年是铁锂的大年,日韩系的电池厂也有可能做。三元未来也可能进一步性能上升和成本下降,磷酸铁锂今年的表现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和三元会此消彼长?

技术上有各自的特点,很难说谁完全取代谁,三元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,在一些体积受限且对能量密度有要求的场景适用。缺点是镍钴等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,成本很难控制。LFP的原材料资源还是很丰富的,成本可控,但短板是能量密度较低,因此在这种不受限空间的应用场景是有优势的,如电动大巴(可把电池包放在车顶),重卡等。

未来市场我认为LFP和三元会并驾齐驱,各自有自己的应用场景。而且未来随着电动无人机,分布式储能等移动储能需求会越来越大,具体应用看具体需求。

Q9

大圆柱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否可能会有变化出现?

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的材料差不多,只是封装方式不同。松下是因为一直做圆柱电池,改技术路线成本很大,因此4680也只是把单体做大。国内一直是方形电池的技术路线,因此也不去特意追赶圆柱了。但特斯拉确实冷却系统做的好,因此敢用高镍的。

Q10

硅基负极?

硅基负极,结构上差不多,硅的含量不超过10%。这个技术成熟度也不是特别好。硅负极的研究也已经有十几年了,硅的能量密度比石墨高很多,但硅的循环寿命非常差,很快会膨胀衰减。现在负极硅含量不会超过10%,超过了电池就用不了。掺了后循环寿命会降低,且会存在安全性隐患。

Q11

国内也在尝试圆柱?

这也是多方向的发展,国内大概也有10%的圆柱电池的产能。虽然我们做的还是和松下有差距,但国内也没有放弃,也在做研发。国内的电池硏发投入非常大,可能几年后国内圆柱体系的冷却管理等做的也不比松下差。

END



欲了解更多,请参考公众号近期发布的文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